教育

【政治魔人的暑假作業】青春期的秘密

前言

「這個秘密就是,這壇酒,他喝‧完‧囉!」

部落客的暑假作業

青春期的秘密

其實我高中的時候曾經想要加入共產黨。
咦?這不是秘密?大家都知道了嗎?那我換別的來寫好了…

其實我國中的時候曾經想要開車撞台北市政府跟教育部。

要撞台北市政府的理由很單純,是當時市長陳水扁為了討好家長,在我國二的時間開始大力掃蕩電動玩具店,害我就此沒有大台電動可以打。這件事情我一直視為是我跟陳水扁的個人恩怨,持續記恨到今天。

要撞教育部的理由也很單純,純粹是因為要面對聯考實在太煩了,想說開車撞教育部搞不好可以上新聞,看看能不能為全天下的考生做點什麼。但是我想這可能是某種考生的集體潛意識,而不是我個人的秘密?然後回頭來看教改政策東改西改,號稱要降低學生的壓力,結果現在每年都還是有人因為受不了考試壓力而輕生,還要被數落兩句「這些草莓族就是(略)」,我就很慶幸自己沒有白白犧牲,反正這個社會根本不在意這些倒楣的考生。

我再說一次:「教改第一個要改的是家長、第二要改的是父母、第三個要改的是監護人。這三種人的心態不改,孩子的讀書壓力永遠不會減少。」(教改這麼亂怎麼改?就亂改啊…

回過頭來看單一版本教科書這件事,我非常高興看到郝市長提的釋憲被打槍了。

【台北市教師會新聞稿】籲請北市教育局:停止爭議綱本政策 回歸教育專業本質 | 苦勞網
大法官會議於98年7月31日作出決議,針對教育部函文中就教科書之選用侵害地方政府自治權限及違反法律保留原則之疑義,不受理臺北市等八個縣市政府所提申請釋憲案,認為「國民教育法」之解釋應以教育部之見解為主。

但是就算回到一綱多本,我們還是得要解決有一些家長要求小孩子把每一本課本通通背的滾瓜爛熟。我之前不知道在哪裡看到的,說「護士的醫療疏失跟工作時數成正相關」,而現在對付醫療疏失的方式是「要求護士去上更多的醫療品質課程」。對這些考生的情況也是類似的,腦袋被塞滿了太多東西無法消化,所以考試考不好,解決方法卻是「塞更多書進去」,這樣子合理嗎?

(跳tone)所以我就算結婚了也是不敢生小孩,這個就下一篇再說吧。

我的黑五類歷史(續)

上次講了一些我的黑五類歷史,但是我發現我少了一個很重要的故事。雖然這個故事我已經講一百萬次了,但是不管是問哪一個時間軸的我,答案絕對不會選到「正確」的那一個。

那是國一的健康教育,有一次考試的題目大概是這樣:

當你心情不好的時候,你應該採取何種方法宣洩情緒:
A. 暴飲暴食
B. 去戶外運動
C. 躲在棉被裡痛哭
D. 撕紙洩恨

我當時選的是暴飲暴食,跟標準答案不一樣,所以就被扣分了。如果要我再選一次,我還是會先選C、後選D,永遠不會選到B去。於是我去找老師抗議,老師的回答是「心情不好的時候就算要吃東西,也不應該暴飲暴食。」

這就是我們的教育所要求的「正確答案」,不管多元價值、不論個別差異、不容許不同的思考方式。健康教育如此、國文英文如此、公民與道德也如此。

感謝郝市長,幾年後的小孩子很快又可以享受到至高無上的「正確答案」了。

中國文化基本教材?

曾韋禎的部落格:中國文化基本教材 – 樂多日誌

雖然我可以明白曾先生一貫的立場的確是這樣,但是我看這篇文章從第一段話就不舒服。我不是極端的台獨份子,我認為現在的台灣不管怎麼說,都不能夠否認台灣文化受中國文化影響的程度吧?

有人惡意曲解儒家的學說,拿來矮化人民、操弄人民,甚至用來愚民,但是這難道是孔子、孟子的錯嗎?儒家當初會提出這些思想,也是為了提供改革他們的亂世,而辛辛苦苦想出來的一套學說、一套主義。即使他們的學說即使有不夠完善之處,運用在真實世界上太過不切實際,那也是得要實施了之後才知道吧?

達爾文的演化論本來只是用來解釋生物的,後來被拿來當成合理化帝國主義的藉口,難道被不當延伸的演化論也是垃圾書嗎?馬克斯提出共產黨宣言的時候他也是想要改革逐漸腐化的資本主義社會,而共產黨後來變成極權政黨,難道這也就要因此摒棄共產黨宣言裡面所帶有的積極思想,共產黨宣言也是垃圾書嗎?

講極端一點,有人拿菜刀去砍人,難道這是做菜刀的人的錯嗎?

我高中的時候非常不喜歡中國文化基本教材,主要的原因還是出在教的方法無聊,考試又都是考我們對原文的背誦、默寫,我這麼不愛背書的人當然就恨屋及烏連孔子一起討厭下去了。

在聽了「又一夜,他們說相聲」之後,我回過頭來看儒家思想的時候,當沒有考試作為誘因(負面的那種),我發現其實儒家思想還蠻有趣的。尤其是荀子對孟子那種針鋒相對的態度,用現在的話來講,就是為了要出名所以猛嗆學長,然後開始打筆戰。

不過回到那套「中國文化基本教材」,究竟是誰決定這幾本課本只放四書的啊?中國五千年歷史上,即使大部分的朝代都把儒家思想當主流,但是道家、法家、墨家、陰陽家跟佛教的影響,絕對不小於儒家。再怎麼說,六本課本少說也得各分一半來講一講這些學派吧?

我認為要學中國思想是好事,但是不該一直在已經死去的文言文上打轉,而是把這些古文留給有興趣想要探究的人去學,而讓沒興趣的學生對這些思想的本體有所瞭解就好了。畢竟語言、文字都只是資訊的載體,接觸到這些思想的途徑很多,文言文、白話文,甚至是漫畫(感謝蔡志忠先生),都可以是媒介。簡單的說,我們學那麼多文言文幹嘛啊?!

「我不要上學」有什麼奇怪的

今天經過7-11的書架,看到這期的天下雜誌的封面故事是我不想上學 教改戰場下的百萬孩子兵,又在講孩子的教育。下面還有一段字,大意是說「教育應該是要打破階級,為什麼反而變成複製階級」之類的,我看了之後實在很不爽。

就是你們這些買天下的家長害的啦!

請容我再次重複一次,教改第一個要改的是家長、第二要改的是父母、第三個要改的是監護人。

我這麼說吧,有誰國中的時候從來沒有想過「我不要上學」的?有的話請一定要在樓下留言,我真的很有興趣想要認識這種乖孩子。

我國一的時候不想上課到,一到學校就準備上吐下瀉,這一切都要感謝我的導師。雖然國二轉了班,來自老師的壓力減少了,但是我還是照樣不想上學啊。國三就甭提了,我光晚自習大概就看了兩次金庸全集,電腦雜誌跟雜書都還沒算進去,誰會想上學?

這篇封面故事講到「多元入學並不是真正多元」云云,我承認這個制度或許設計的不夠好,還有很多改進空間,這些都沒錯。但是,是誰一定要進好學校才滿意的啊?!說來說去還是家長/父母/監護人滿腦子只有好成績→好學校→好工作→賺大錢,他們腦中才是真正沒有多元價值的人咧!

就我認識的國中、高中生而言,他們生長的年代比較有在強調多元價值,而他們真的也可以看到同學之間不同的優點。不管是有誰很會打球、有誰很會打電動、有誰很會畫畫,其實他們都很能彼此欣賞不同的優點。是誰逼這些孩子一定要在同一條量尺上面比較分勝負的?說來說去還是家長/父母/監護人嘛!

舉個例來說吧,我認識的一個小女生,她對自己的認同,絕對是社交名媛之類的。她也很幸運,媽媽雖然對她不在意功課的心態略有不滿,但是她的成績又不算太差,所以也難以多責備。結果她國中的時候是大姊頭,上了高中還是風雲人物,似乎過的還挺樂。問她功課如何,她只有說還過得去,不知道是不在意或是不願意多說。

別的不說,光是化妝跟搭配衣服的能力,她絕對比90%以上的大學生強。訓練這樣的能力不好嗎?考試不考,所以很多家長可能就會罵「有時間快去唸書啦」。然後呢?不管你是美術天才、是手工藝天才、是家政天才、是音樂天才、是電腦天才或是什麼鬼的都無所謂,很可能就此被埋沒,從此默默無名。

所以是誰的錯?

我知道這是錯綜複雜的結構性問題,但是總是得要想辦法打開一個突破口才行。而以我自己的經驗,我認為,如果能改變家長的心態的話,那不管是考聯考、基測、甚至免試入學,孩子都還會有時間探索自己的興趣、發覺自己的才華。這麼一來,我們講了這麼久的多元價值,才真正開始有意義。

孩子的教育不能等

昨天晚上,我在光華買了一本絕望先生(10),然後回家的路上在義大利麵店吃飯,就不小心丟在店裡了。將近八點的時候想到,打電話過去問,老闆說剛剛有一個小弟把絕望先生帶走了。雖然我覺得推廣給別人看我是不反對啦,但是不知道是多小的小朋友,會不會在他心中留下陰影…我跟小荒荒大人講這件事情,他的說法是「孩子的教育不能等」。

絕望啦!我對孩子的絕望教育絕望了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