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

我的政治狂熱(三)

搞笑的方法中,有一個老梗,而且其實百用不膩。

某大學的團隊辛辛苦苦排好了破世界紀錄的骨牌,邀請了金氏世界記錄的委員、新聞記者、電視台等等的要來拍攝破紀錄的瞬間。金氏世界記錄委員在他們正要推倒第一個骨牌的之前,忍不住說了:「萬一發生地震就不好了。」

然後就會發生地震。

類似的方法很多,但是說穿了就是墨非率形容的Shit happens。

誠如我之前兩篇所說,我常常覺得政治人物在搶搞笑藝人的梗,害我很難有發揮空間。但是我從來沒有像今天一樣挫折的。

事情是這樣的,12/1的時候,市府官員對於貓纜爆開來的那個塔柱,不小心說了「等地震再說」。對於官員失言,這已經不是什麼了不起的新聞了,我當時也沒有特別在意。

聯合新聞網 | 國內要聞 | 貓纜塔柱恐得遷 | 昨天官員如是說「貓纜等地震再說」

台北市貓空纜車因T16號塔柱裸露、下方邊坡坍方,安全有問題,市府官員昨天針對是否要拆塔座,脫口說「地震來時再說」,沒想到今天上午台灣地區真的發生有感地震,所幸第一時間,塔座並沒有受到影響。

然後就會發生地震。

有沒有這麼靈驗的?!

政府官員動手搶我們的飯碗還不夠,連老天爺都要幫著他們嗎?這是逼著我去從政嗎?!

地震的規模與震度

每次地震的時候,各間新聞台一定會爭相播報「我們電視台的棚燈也跟著搖晃」,即時的呈現地震的感受給各位正在看電視的人知道。但是不是我愛罵新聞台,他們即使沒有氣象主播在場,至少台灣位於環太平洋地震帶,這裡的居民也都多多少少該有點地震的常識吧?

一般而言,我們衡量地震強度,最常用的就是芮氏規模跟震度這兩個數字了。

規模:客觀測量到的數據,有複雜的公式,應該是恆定值。一般標示到小數下一位,不附加單位。
震度:主觀感受到的強度,在不同地方的感受不同。前面的數字都是整數,單位是「級」。

DSC00065
所以上圖右邊,台灣寫的「規模一」,就是TVBS新聞台沒有常識的證據。他們原本想表達的是台灣部分地區也感受得到震度一級的地震。

當地震規模每增加1的時候,地震所釋放的能量大約增加32倍,是對數曲線。921的規模是7.3,今天四川地震的規模是7.8,相差0.5,大概是5.6倍。

震度是感覺的數值,並不一定精準,所以通常只是用來參考用的而已。想要看詳細的每一級的分法,請看地震的規模與震度,這篇寫得還算簡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