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真的,我不喜歡那些有單車大頭症的人。最常見的症狀大概是「你幹嘛不讓我牽進去」、「前面騎得慢又並排騎車的人很煩」、「汽車/機車/行人都不肯讓我們」。大頭症患者的藉口也常常在改變,從以前的「單車無法可管」、「騎車健身」,到最近「響應節能省碳」,看來看去都是要別人讓他,而不肯讓別人一點。你覺得這種人很可惡嗎?還是你身邊就有,甚至你自己也有這種症狀?
不,我們所有人都是單車大頭症的帶原者。
這些問題我們當然可以很簡單的歸因,直接把他怪給說出這些話的人,然後自己就可以站在指責人的一方,高高在上的感覺特別好。但是如果你肯稍微花點時間理解一下單車大頭症的脈絡,就會知道這真的不是個案,而是社會性的問題,只是有些人比較早發作,有些人比較會忍耐而已。
你幹嘛不讓我牽進去
- 這大概是大頭病患最常抱怨的一件事,舉凡餐廳、便利商店、旅館、辦公室、教室、腳踏車店,甚至這幾天還聽說有人要牽進廟裡。就我的看法,即使沒有規定,對方不准我們把車子牽進去,那也是沒有辦法的,畢竟對方也有管理場地的責任在。如果連腳踏車都要規定的話,那大概這個規定手冊至少要有十公斤厚吧?
但是這個問題是怎麼來的?還不就是因為單車容易被偷。mobile01上面每次有人說他的車被偷了,就會有人出來檢討苦主說「車不離身是常識」云云。那,車不離身這個論點怎麼來的?
當然是因為車子只要一瞬間就會被偷走。
偷腳踏車很好賺嗎?我想應該是不好賺的,但是因為成功報案的人少,警察努力查的機會也不大,所以被抓到的風險小。在這個腳踏車動輒比機車貴的年代,算起來一定絕對比偷機車好賺。
所以只好大家都神經質的一把車子騎出去就一直抓著,連要離開車子都不敢讓他離開視線範圍。到了目的地之後,找不到好心的店家的話就不能吃飯、不能逛街、不能停下來享受一下,騎車是休閒還是束縛?
我不敢奢望說政府可以做到路不拾遺的程度,但是至少讓我們車子可以停在外面一個小時、兩個小時,逛個街、吃個飯,暫時免於擔心車子被偷的恐懼吧?
前面騎得慢又並排騎車的人很煩
- 這種抱怨,多半是在河濱腳踏車道發生的。有能力騎得快的人要超車的時候,如果碰到前面有人悠閒的並排邊聊天邊騎車,要超車的空隙就會變得很小,所以很容易發生危險。這種大頭症患者大概就是懶得用同理心思考,只想著自己被擋住了,而沒想到很多人騎車是「休閒」,一前一後不能聊天的話那幹嘛還一起出來?
題外話,你們知道嗎?鐵馬專用道速限10公里?騎車要騎10km/h的難度跟危險性,至少是20km的兩倍!我可是苦練多年才有辦法騎5km/h的…
這個問題表面上來看是並排騎車的人白目,大頭病患者愛抱怨。但是就問題的成因來看的話,大概可以歸納為兩者:騎車心態不同、騎車技術不同。
很巧的是,這兩個原因可以用同一個方法來解決:拓寬車道。
以台北的熱門路線大稻埕-社子島來說,那邊的車道幾乎沿線都是2.5~3台腳踏車寬的車道,也就是有人併排的話一定會塞車。如果車道可以再寬一點,容納5台車寬的話,即使兩側同時有人並排,還是會有一點安全空間可以會車。
或許會有人說,萬一有人三台、四台並排的話怎麼辦?我知道天底下的確有這樣的白目,一定要四個人並排走在馬路中間。但是就我所知,會想要一邊聊天一邊輕鬆騎的人,只要有一個人在身邊可以聊天其實就夠了。兩邊都有人的話會發生最左邊跟最右邊的人無法聊天,反而比只有兩個人並排更難聊天。
或許當初規劃自行車道的人沒有想到會有一天這件事這麼熱門,也沒有想到會有一天老老少少會一起出門騎車,所以才把路規劃成這種兩側一線道。導致了今天有各種心態、各種速度的騎士搶一個車道,而產生這些無謂的紛爭。
試問各位在寬一點的路段會抱怨並排騎車的人嗎?還是會根本沒有注意到的就超車過去呢?
汽車/機車/行人都不肯讓我們
- 總之是路權問題,我想這個誰都沒有錯。
開車的時候會覺得機車跟行人好煩、
騎機車的時候會覺得汽車跟行人好煩、
走路的時候會覺得汽車跟機車好煩。
現在只是這個公式中又多了一個介於機車跟行人之間的好煩腳踏車而已。
一直以來,中華民國政府的所有道路規劃都是給四輪的,騎機車的人一定很能夠體會那種被施捨了一點路權的心情。只是現在爭取路權的變成腳踏車而已。
如同我上面所說的,騎車上路的人心態很多種,有人騎車的心態是把自己當機車,有人騎車的心態是把自己當比較快的行人,也有人是在路邊玩極限運動。而交通法規要規定的話,絕對是比照「交通工具」來處理,就會激怒到很多平常都騎人行道的人。如果規定讓腳踏車能夠合法上人行道的話,又換PTA團體抗議說怎麼可以鼓勵腳踏車騎人行道,這樣子對走人行道的小朋友威脅很大。
就是因為腳踏車這種定位不明的曖昧感,所以連要爭取路權都不曉得該怎麼爭取好。這時候我只能祈求政府官員有一天能夠突然開竅,決定乾脆不要插手管這件事就好了…
總之,我認為單車大頭症的患者固然需要收斂一點,但是真的沒有必要太過苛責他們。這是扭曲的世界造成的悲哀,我們在買了車子的同時,就成為了帶原者,只是會不會發病要看個人素養。但是我們不該將這樣的壓力視為常態,而要試著去看穿問題背後的問題,不然這些病患的教訓就沒有任何意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