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th: 1 月 2008

聽說AMD最近財務狀況不佳

我個人私心是希望nVidia可以把AMD買下來啦,這樣子nVidia就可以挾持著SLI跟CrossFire的規格,讓空有高性能CPU的Intel低聲下氣的求他們授權…

順便考個古…

2000/12/18(星期一)09:28:26 nVidia的故事……
先說,這一篇純粹是個人幻想,不帶有任何的情報根據……

在nVidia取得了3dfx的技術之後,他們就可以輕易做出娛樂市場上無人能敵的顯示卡,而輕易地將其他對手遠遠地拋在後面。然後呢,他們就可以脫離娛樂用3D加速卡,往3D labs的所屬範圍開始挑戰……很快地,他們藉由超高速的研發,做出了性能比3D labs略低,但價錢卻低了數十倍的顯示晶片,成功地攻略下了高階顯示卡的一片江山……

而另一方面呢,與Creative的戰爭更是連戰連勝。一方面,nVidia藉由與音效卡處理器整合的南橋晶片拓展市場佔有率。另一方面, nVidia的音效處理性能產品早已隨著技術更新速度遠遠地將三五年開發不出新晶片的Creative拋在後面……經過了若干年的競爭,年老而已經缺乏新意的Creative,終於也被nVidia合併了進來……

統一了GPU跟SPU(那個時候大概他們會這樣叫音效晶片吧……)的nVidia,開始染指CPU市場。首先,他們先用他們那永無止盡的利潤將VIA的技術收購下來,得到了CPU的核心技術……繼承了Cyrix「Computer on a Chip」的概念,他們將GPU及SPU跟CPU封裝在同一個晶片中,免去了匯流排的溝通速度,這晶片的效能更是快的不可思議。而整合所帶來最大的好處並不是效能,而是成本大幅降低,因而nVidia提出了新的主機板架構,嘗試與AMD及Intel三足鼎力……

由於NC的概念已經逐漸地被大眾所接受,而nVidia的整合式晶片(也順便整合了網路卡……)又恰恰好地滿足了這個市場的需求。同時,M$ XXX-BOX(不要問我為什麼聽起來像限制級的解碼器……)也全面採用nVidia的整合式晶片,內建了PS4(大概吧?天知道我寫到哪一年了)模擬器,並且價格只有其1/4,也迫使SONY退出家用遊樂器圈……佔據了低階家用市場的nVidia,已經具有足夠的實力來跟AMD及 Intel挑戰高階應用程式市場了……

由於nVidia跟M$的關係一向良好,當nVidia推出他們全新的電腦架構的時候,馬上就得到M$的支持,列入Windows XXL的最佳化名單中……此一全新架構衝擊了顯示器業者以及硬碟業者,更甚者,他們還將不願意支援nHTML的網站列入不可顯示範圍內,意圖與IE XXL將網路世界分裂為二……AMD與Intel在經過了數十年的戰爭之後,終於意識到了最大的敵人原來不是對方,而是後來崛起的nVidia,於是,他們組成了AI聯盟……

然而AI聯盟並沒有辦法抵抗逐漸侵蝕市場的「新標準規格」,迫不得已只好相容nVidia的專屬規格。然而,高額的權利金以及nVidia 廉價的整合晶片讓AI聯盟根本無法獲利,漸漸地,AI聯盟出現了虧損情形……此時,nVidia一口氣併購了AI聯盟,成功地統一了微電腦產業。此時,握有整台電腦的核心技術的nVidia,開始向不滅的藍色巨人—IBM挑戰……

在一開始的數年間,nVidia雖然有高迴轉效率的平行架構整合晶片,但是由於被M$的Windows XXXL穩定性拖累,nVidia陷入了苦戰。但幸運之神總是眷顧著nVidia的,由M$所分裂出來的新部門突然之間發佈了超高效能及不可思議地穩定的 OpenWindows,而且還符合GNU的規定……此一新種OS更能夠配合nVidia整合晶片的實力,使得許多中型企業用戶開始考慮以此種小型低成本的機器來取代IBM的巨型昂貴的機器……

寫不下去了啦,越寫越覺得我胡言亂語的越來越過份了……

雖然是以前寫的預言,但是現在看起來總覺得好有真實感…

爭什麼爭,摻在一起做撒尿牛丸不就好了?

CES 2008:三星也推出Blu-ray/HD DVD 雙規播放器 – Engadget 癮科技

BD-P1500 算是正常的機型,BD-UP5500 就是和好兄弟 LG 嗆聲致敬的 Blu-ray / HD DVD 混和播放機型,當然支援到 1080p24 畫質,其他功能和 BD-P1500 大致相同,重點是 BD-UP5500 要價僅要 599 美元,真的實現了 LG BH200 的心願了…

前幾年,音響界有一個吵的很熱的戰爭,是SACD與DVD-A,哪一個可以成為次世代因為媒體的戰爭。在這場戰爭中,兩方的硬體殺的難分難捨,軟體商對兩側的支持也都差不多無力。到最後,獲勝的載體是MP3,而獲勝的硬體是DVD-A及SACD雙用的播放機,成了一場沒有人獲勝的空虛戰爭…

稍微近代一點,DVD燒錄媒體,分裂為DVD+R跟DVD-R兩大陣營(DVD-RAM姑且不談…),結果由於這兩者對使用者而言沒有任何實質上的不同,所以並沒有太多戰火。這場戰爭的結果是,在空片廠商同時生產兩種空片,燒錄機廠商在價格跌到民生等級之前就生產雙規機,所以最後也變成一場沒有人獲勝的空虛戰爭…

這兩年,HD-DVD跟BluRay Disc也在打類似的戰爭。然而這兩個規格在現代看來還是太過高級,而且軟體商的支持比當初LD、VHS轉DVD的時代還要弱不少,我身邊似乎沒有看到有誰很積極的想要進場。前幾天有新聞說HD-DVD陣營有電影廠倒戈到BluRay Disc這一側,而即將變成泡沫規格。但是我覺得這場戰爭在PS3上市的時候就差不多注定結局了…

現在LG出了這台US$599的雙規混合機,很可能會成為帶頭打壞價錢的第一顆石頭。大概一年內,台灣大陸廠就有可能大量投入,生產出US$299以下的機種。到時候,這場戰爭的結局很可能又變成沒有獲勝者的空虛戰爭…

2000年最可惜的照片

DCP_0322

這是我們高中的電腦、數學老師Mr. Hallis,講話很風趣,是個很好玩的老師。這張照片是我們在打水球大戰的時候拍的,打完水球大戰之後,他還被另一群同學抓去阿魯巴。

但是這張照片的原始檔案就只有這麼大了,所以螢幕越換越大,這張照片看起來就會越來越小,這就是我的悔恨。

我承認我杞人憂天,但是我認為這樣是對的

前幾天寫「為什麼數位相機要用最大解析度拍照」這篇文章的時候,我是抱持著一種講好聽點叫「恨鐵不成鋼」,講難聽點叫「自以為了不起」的心態在寫的,所以語氣上有一種「你們這樣子做都錯了,要像我這樣子才對」的教訓人的感覺。對很多已經知道這些事情的進階玩家跟高手而言,會覺得我的內容不嚴謹而且語氣太差,這點的確是我的不對。

昨天請朋友們幫忙校稿的時候,其實一開始得到的回應大致上有兩種:

1. 「我的相機直出JPG畫質就很好了」、「小CCD、小鏡頭用那麼高畫素是浪費資源」。

對於這些早就知道這篇文章內容,而且還有自己的考量的玩家,老實說,我這篇文章不只是沒有幫助,甚至於是找罵挨。不過由於校稿的人都是我還蠻熟的人,所以他們應該會知道我的意思大致上正確,而自動跳過了文章裡面有問題的細節,只就可以吐槽的部分回應我。

2. 「dpi那一段我看不懂」、「為什麼印出來會有馬賽克」

會這樣回我話的人,才是應該要看這篇文章的人。我很感謝這幾位對電腦跟印刷都沒有概念的讀者,如果沒有他們的話,我可能寫出來的用字會更難懂,而且也不會有像現在一樣這麼多輔助說明用的圖片。

在我逐一修正這篇的內容之後,我把文章貼到mobile01上,希望讓那邊的高手知道,有人寫了這樣的文章,可以分享給身邊的新手看看。但是由於我在文章的前面並沒有加上目標族群,而且語氣看起來又是一副在教訓人的樣子,所以還蠻多人出面圍剿我的。雖然這麼說很奇怪,不過我被圍剿的很高興,這表示至少這些高手有把整篇文章看完。

01上面,得到了一些新的回應,是我在原來這篇文章中沒有仔細說明的,我就集中在這裡一起補充說明我的想法吧。

1. AlexHsu「我的Finepix S8000FD號稱800萬畫素,解析度可達3264 x 2448,實際上,卻只有1500條不到的”解像力”」

我雖然知道這件事情,但是連我自己都沒有測試過自己的TZ1跟TZ3,所以也不知道實際的有效畫素有多少。考慮到現狀在螢幕上觀看的時候,絕大部分人的螢幕都沒有2M,超過的都得要用縮圖來看,我認為解像力這點會被「縮圖無爛圖」給抵銷掉,所以我不計較這點。而且對於會需要這篇文章的數位相機新手而言,比起CCD的解像力,我想阻止他們用數位變焦跟強制補插點的重要性,遠遠的更重要。基於這些原因,多講了也只是多增加新手的困擾,所以我才決定整個略過這部分不談。

2. SH Chiu「我不需使用到1000萬,因為又不作大圖輸出,沒必要浪費硬碟空間」
digitalhunter「一般桌上使用的monitor,我覺得2x吋就是最佳的size了。以這點考量,會需要超高resolution的照片嗎?」

我的考量不是在印刷,而是在更遠的將來。

2000年,我的相機有1.3M像素,只能拍1280×960的照片。因為我於手中那兩張加起來只有24M的記憶卡,有好幾次都被迫調低解析度拍640×480,現在看起來真的覺得好可惜。這樣的可惜,現在還只發生在640×480的照片上,但是等我哪一天換了1920×1200的螢幕之後,連1280×960的照片都不行了的話,感傷只會更深。

沒意外的話,螢幕的解析度只會越來越高,但是如果使用方式不變的話,螢幕大小應該會被限制在24″~30″之間。但是人類的眼睛可以輕易的分辨300dpi以下的印刷品質,也就是說螢幕很有可能在尺吋沒有辦法更大的情況下,逐漸提高到300dpi的水準。以24″螢幕來說,300dpi的話差不多是5760×3600,也就是20M像素。現在高檔相機留下來的千萬畫素照片,到時候不擴大顯示的話就只能覆蓋1/2的螢幕,跟現在用19″螢幕看1024×768的圖感覺差不多…

當然這件事情不會這麼快的到來,可能是十年後,可能是二十年後,但是「現在」可以保存的回憶,過了就留不下來了。在這個拍照可以不用受限於記憶體容量的時代,我不希望類似我這種後悔的感覺一再重演。

3. 銀牙烈虎「首先是「解析度」(resolution)。解析度是描述影像銳利度和清晰度的用詞,在螢幕上經常會使用ppi (pixel per inch)、而在印表機或印刷上則會使用dpi (dot per inch)」

其實這點在我國中第一次看到跟印刷有關的書的時候,我困擾了好一陣子。在這之前我所碰到所有「解析度」這個字,通通都是在講螢幕。而當我在看出版業界用到「解析度」在描述印刷的細緻程度的時候,我只能想像成「這個詞在不同業界用法不同」。我在寫文章的時候,其實有考慮過要不要將照片尺吋跟解析度分開來說,但是我發現現在一般會聽到解析度這個字的時候,還是出現在手機螢幕、電腦螢幕這些地方,而這些數字拿來描述照片大小是比較容易想像的,所以我才決定這樣子使用。

我知道這樣子可能會誤導新手,但是我認為大多數人接觸到電腦螢幕、手機及相關廣告的機會,還是遠遠大過接觸印刷,所以這部分的說明,我還是只能繼續混淆下去了。

最後,就用paulou的回應,來代替我的結論吧。

完全贊同~ 因為之前有朋友及親戚每次拿了相機去拍照都是說為了省空間, 拿著有八百萬畫素的相機去拍1百萬畫素的照片, 每次問他們明明空間足夠, 何必要用低畫素去拍呢? 他們都是說: “反正我又不打算洗出來…”, 的確, 也許真的99%的情況下不會洗出來, 但就是那1%的情況發生想洗出來時就會發現: “為什麼我只去拍了 640×480呢??” 我個人是覺得, 用高畫素去拍就是為防一個 “萬一”….

拍高畫素是為未來保留可能性及使用的彈性, 而不應該把那一點點的可能性都殺掉…. (就像有些朋友用DV帶拍影片, 拍完後就把帶子內容轉燒成光碟, 再把帶子轉到頭重新使用… 這也是很不保險的做法…)


OU Online – 大頭歐的網站 http://www.ou-online.com

為什麼數位相機要用最大解析度拍照

緣起
基於種種原因,我承包了我們班的畢業紀念冊的製作工程,要準備八頁的29.5 x 28的照片稿。但是我手邊拿到的班上同學的照片,絕大多數都是640×480,而且是上傳到無名之後再抓回來的檔案。

寫在前面的結論
照相的時候,請盡量使用你手中相機的最高解析度,並以最高品品質儲存,以避免在十年之後要尋找回憶的時候,發現團體照裡的人臉都難以辨識…

雖然以最高解析度儲存時,記憶卡會消耗得很快,所以我建議請多買一張記憶卡。以2008/1現在的價錢而言,創見4G SDHC記憶卡已經低於$1000了,以目前常見的8M相機而言,至少可以拍1200張以上。對大部分人而言,一天很少會拍超過300張,所以4G至少可以撐四天,比起一台近萬元的相機,記憶卡應該是很划算的投資吧。

第一部份 解析度(Resolution)是什麼

解析度,也就是常常聽到的640×480、1024×768之類的數字,是以像素(Pixel,或稱畫素)為單位計算出來的數值。一個像素就是一個光點,也就是我們儲存照片的時候所使用的最小單位。

請抬頭看著你現在的螢幕,如果是19″ LCD螢幕的話,解析度一般而言是1280×1024,也就是將螢幕的寬分成1280份,高分成1024份,這樣子的每一個小格子就是一個像素。

回過頭來以照片來說,一台具有1.3百萬像素的相機,一般而言可以拍出來的照片解析度是1280×960,也就是比19″螢幕稍微小一點。而當我們把這張照片放在19″螢幕上面顯示的時候,由於螢幕解析度大於照片的解析度,所以螢幕會在上下各留一點點的黑邊才能顯示。

(題外話)由於現在的螢幕解析度大多不是4:3,所以如果將照片直接拉滿版顯示的話,在19″螢幕(1280×1024是5:4)上會被上下拉長,而在寬螢幕(16:9)則會被嚴重的拉胖,放女朋友照片的尤其要注意。

照片的解析度改變的是圖片的大小,而且是數位相機中最重要的選項。我主張,買了八百萬像素的相機,就該用八百萬像素來拍照。高解析度的好處很多,比較重要的有這些:比較大的圖片在沖洗時品質會比較好(後述),要在螢幕上顯示時,越高的解析度呈現的品質也越好。除此之外,高解析度的圖片可以只擷取畫面的一部份使用,而不會讓裁圖後的人臉根本無法辨識。

這是我今年八月去歐洲的時候,故意拍的照片:
P1110527

而這是照片中央的我,用裁圖功能切出來的:
p1110527_crop.jpg

好啦,我承認這樣子的確還是沒有辦法辨識我的臉,但是如果原始檔案只有640×480的話,這樣子的截圖大概我的頭只剩下50個像素而已。

第二部分 照片的儲存方式

一般而言,我們的檔案儲存的方式是將每一個像素的RGB(紅綠藍,光的三原色)的數位化數值分別儲存,目前大多數的檔案只各儲存三種顏色各256個色階(也就是2的八次方,剛好佔一個byte)。

如果數位相機的照片沒有經過壓縮的話,一台有五百萬像素的相機,每一張照片就會佔15MByte的空間。幸好我們所有的相機都配備有圖片壓縮功能(一般是JPEG格式),可以將圖片壓縮到原本的1/5或者是更小。

但是JPEG這種壓縮格式的演算法有一個很大的限制,就是壓縮後的檔案,解壓縮並沒有辦法回復成原來的狀態,也就是所謂的「破壞性壓縮」。破壞性壓縮會導致原本圖片裡面,被JPEG演算法認為不重要的部分,在壓縮過後就永遠消失了。

一般的數位相機都會有儲存品質的選項,這個選項就是在調整JPEG壓縮的時候破壞掉的程度多寡。但是這個選項會很嚴重的影響到照片的品質。(感謝Even Wu兄提供的破壞性壓縮示範)

高品質壓縮 低品質壓縮
high.jpg low.jpg

或許這樣子看還不太容易看得出分別,那我們就放大400%來看看細部效果。這樣子應該可以很清楚的看到JPEG壓縮的瑕疵吧?

high400pa.jpg low400pa.jpg

如同我最前面所說的,現在的記憶卡跟相機相比之下很便宜,所以請不要捨不得這一點錢而日後懊悔萬分。狠下心買張大一點的記憶卡,然後用最高像素、最高品質儲存你的照片、你的回憶、你的青春吧!(對,我就是那個在懊悔為什麼我高中畢業典禮的照片都是640×480的人…)

第三部分 印刷品質

要把照片印出來的時候,有兩個很大的因素影響印刷品質,就是解析度跟色彩。在印刷的時候,一般而言是用300dpi(每英吋有幾個像素)的標準在列印。而色彩則是用跟電腦上儲存的RGB不同的CMYK,這部分比較複雜,而且要訓練過的敗眼才有辦法輕易分辨,我們就不談了。

簡單的說,要印出來的照片,解析度越高越好,畫質也是越高越好。

回到300dpi這個數字,指的是每一英吋裡面要放300個點。以一般4″x6″的相片而言,要達到300dpi的標準的話,解析度至少應該要有1200×1800,也就是兩百萬像素左右。如果要印更大的照片的話,就需要更高的解析度,否則印出來就會有很明顯的顆粒感,活像自動打了馬賽克一樣。

用簡單一點的說明方式,當照片的解析度低於印刷的需求的時候,印刷的時候只好把同一個像素印很多次,也就是說原本可以印成




只給他低解析度的圖片的話就會變成

■■■■■■
■■■■■■
■■■■■■
■■■■■■

這樣子,每一個點都重複很多次而顯得活像馬賽克…

第四部分 照片的保存

目前的數位相機,以最高像素、最高品質儲存的話,一張照片的大小大概是3MByte~5MByte之間。換算成具體一點的單位,就是三張磁碟片

650M的CD-R光碟可以裝170張左右
隨身碟每1G可以裝250張左右
4.7G的DVD-R光碟可以裝1100張左右
40G的硬碟可以裝10000張左右

各種不同的保存方式各有其利弊,主要分為以下幾種保存法:

  • 1. 光碟:不管是是CD-R還是DVD-R,都是成本低,但是不安全的保存媒體。要記得,光碟片頂多只能保存五年,所以每隔一兩年就要重新製造新的備份光碟。
  • 2. 隨身碟、外接硬碟:成本高,安全性中等。一般而言硬碟是電腦裡最容易壞掉的設備,但是如果只是要備份的話,我建議可以買3.5″硬碟來外接,沒有通電的話硬碟是不太容易壞掉的。
  • 3. 網路相簿:成本不一定高或低,但是很花時間,安全性通常是比較高的。由於台灣的網路頻寬不大,所以上傳照片很慢,這個方法不適合拿來保存所有的照片,只能夠保存重要的照片。
    千萬要慎選相簿空間(我推薦flickr),不要找那種用破壞性壓縮縮圖不保留照片原始檔沒事會叫人更改密碼太久沒登入還會被砍帳號的網路相簿。
  • 4. 印出來:成本說高不高,是最保險的保存方式。事實上,十年前的照片現在拿出來看頂多只是泛黃,但是十年前的數位相機的照片,現在又有幾個人還保管得好好的?

可以的話,盡可能把照片備份在各種不同的媒體,如硬碟裡留一份、外接硬碟裡也留一份、燒一份光碟、再把有挑選過的照片印出來之後,順便傳到網路相簿上面去。要更保險一點的話,可以把外接硬碟放在跟其他備份裝置不同的地方(如辦公室),這叫「異地備份」,樣子萬一房子發生火災或地震的話,照片也不會從此找不回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