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改

【政治魔人的暑假作業】青春期的秘密

前言

「這個秘密就是,這壇酒,他喝‧完‧囉!」

部落客的暑假作業

青春期的秘密

其實我高中的時候曾經想要加入共產黨。
咦?這不是秘密?大家都知道了嗎?那我換別的來寫好了…

其實我國中的時候曾經想要開車撞台北市政府跟教育部。

要撞台北市政府的理由很單純,是當時市長陳水扁為了討好家長,在我國二的時間開始大力掃蕩電動玩具店,害我就此沒有大台電動可以打。這件事情我一直視為是我跟陳水扁的個人恩怨,持續記恨到今天。

要撞教育部的理由也很單純,純粹是因為要面對聯考實在太煩了,想說開車撞教育部搞不好可以上新聞,看看能不能為全天下的考生做點什麼。但是我想這可能是某種考生的集體潛意識,而不是我個人的秘密?然後回頭來看教改政策東改西改,號稱要降低學生的壓力,結果現在每年都還是有人因為受不了考試壓力而輕生,還要被數落兩句「這些草莓族就是(略)」,我就很慶幸自己沒有白白犧牲,反正這個社會根本不在意這些倒楣的考生。

我再說一次:「教改第一個要改的是家長、第二要改的是父母、第三個要改的是監護人。這三種人的心態不改,孩子的讀書壓力永遠不會減少。」(教改這麼亂怎麼改?就亂改啊…

回過頭來看單一版本教科書這件事,我非常高興看到郝市長提的釋憲被打槍了。

【台北市教師會新聞稿】籲請北市教育局:停止爭議綱本政策 回歸教育專業本質 | 苦勞網
大法官會議於98年7月31日作出決議,針對教育部函文中就教科書之選用侵害地方政府自治權限及違反法律保留原則之疑義,不受理臺北市等八個縣市政府所提申請釋憲案,認為「國民教育法」之解釋應以教育部之見解為主。

但是就算回到一綱多本,我們還是得要解決有一些家長要求小孩子把每一本課本通通背的滾瓜爛熟。我之前不知道在哪裡看到的,說「護士的醫療疏失跟工作時數成正相關」,而現在對付醫療疏失的方式是「要求護士去上更多的醫療品質課程」。對這些考生的情況也是類似的,腦袋被塞滿了太多東西無法消化,所以考試考不好,解決方法卻是「塞更多書進去」,這樣子合理嗎?

(跳tone)所以我就算結婚了也是不敢生小孩,這個就下一篇再說吧。

「我不要上學」有什麼奇怪的

今天經過7-11的書架,看到這期的天下雜誌的封面故事是我不想上學 教改戰場下的百萬孩子兵,又在講孩子的教育。下面還有一段字,大意是說「教育應該是要打破階級,為什麼反而變成複製階級」之類的,我看了之後實在很不爽。

就是你們這些買天下的家長害的啦!

請容我再次重複一次,教改第一個要改的是家長、第二要改的是父母、第三個要改的是監護人。

我這麼說吧,有誰國中的時候從來沒有想過「我不要上學」的?有的話請一定要在樓下留言,我真的很有興趣想要認識這種乖孩子。

我國一的時候不想上課到,一到學校就準備上吐下瀉,這一切都要感謝我的導師。雖然國二轉了班,來自老師的壓力減少了,但是我還是照樣不想上學啊。國三就甭提了,我光晚自習大概就看了兩次金庸全集,電腦雜誌跟雜書都還沒算進去,誰會想上學?

這篇封面故事講到「多元入學並不是真正多元」云云,我承認這個制度或許設計的不夠好,還有很多改進空間,這些都沒錯。但是,是誰一定要進好學校才滿意的啊?!說來說去還是家長/父母/監護人滿腦子只有好成績→好學校→好工作→賺大錢,他們腦中才是真正沒有多元價值的人咧!

就我認識的國中、高中生而言,他們生長的年代比較有在強調多元價值,而他們真的也可以看到同學之間不同的優點。不管是有誰很會打球、有誰很會打電動、有誰很會畫畫,其實他們都很能彼此欣賞不同的優點。是誰逼這些孩子一定要在同一條量尺上面比較分勝負的?說來說去還是家長/父母/監護人嘛!

舉個例來說吧,我認識的一個小女生,她對自己的認同,絕對是社交名媛之類的。她也很幸運,媽媽雖然對她不在意功課的心態略有不滿,但是她的成績又不算太差,所以也難以多責備。結果她國中的時候是大姊頭,上了高中還是風雲人物,似乎過的還挺樂。問她功課如何,她只有說還過得去,不知道是不在意或是不願意多說。

別的不說,光是化妝跟搭配衣服的能力,她絕對比90%以上的大學生強。訓練這樣的能力不好嗎?考試不考,所以很多家長可能就會罵「有時間快去唸書啦」。然後呢?不管你是美術天才、是手工藝天才、是家政天才、是音樂天才、是電腦天才或是什麼鬼的都無所謂,很可能就此被埋沒,從此默默無名。

所以是誰的錯?

我知道這是錯綜複雜的結構性問題,但是總是得要想辦法打開一個突破口才行。而以我自己的經驗,我認為,如果能改變家長的心態的話,那不管是考聯考、基測、甚至免試入學,孩子都還會有時間探索自己的興趣、發覺自己的才華。這麼一來,我們講了這麼久的多元價值,才真正開始有意義。

一代不如一代嗎?

常常會聽到有長輩教訓我們,說他們以前怎麼樣怎麼樣,現在你們大學生怎麼樣怎麼樣,跟他們以前比可差的遠的。反對教改的團體也三天兩頭就在批評,現在小孩的數學能力一年不如一年。我相信這些觀感,對批評的人來說都是真的,但是這些批評真的是事實嗎?

我的假定是,人類的學習能力沒有道理越來越差。而且當社會上不識字的父母越來越少,現在的小孩子應該比上一代有更多的幼年教育的優勢。所以如果我的假設是正確的,那一定有除了「現在的小孩都不用功」以外的理由,造成長輩們有一代不如一代的觀感。

  • 人類的記憶力是很差的

社會心理學家告訴我們,人們根本不記得自己高中的成績,而且還會選擇性記憶/遺忘很多事情。即使是記得的,也有很大一部份是建構出來的記憶,與客觀的事實不相符。所以當長輩在罵我們的時候,其實他是以「他認為他當年作的更好」或更極端的是「他現在作得更好」為標準,來批評我們。

舉例說明,當某個辦過營隊的人,看到現在的大學生辦營隊跌跌撞撞毫無規劃的樣子,一定會有很多想要建議的地方。但是因為他的記憶中只剩下辦完營隊後的美好回憶,而不會記得他們在過程多次開會的時候會有許多各自為政、爭執、反效率等等的行為,所以他會認為他們辦過的營隊很成功。

或者是更極端的情況,經理在罵新進員工「連這麼小的事也辦不好」。但是這樣子的情況常常是因為經理已經在這間公司很久了,所以對於這些文書工作已經非常熟悉,所以認為這是一件小事。對這個新進員工而言,上面要聯絡的每一個廠商的聯絡人,他通通不認識,做起來豈止是事倍功半。

  • 測驗的標準根本不同

常常有人拿出數據說十年前的學生的數學考的分數比現在的數學分數高,而以此來批評教改。他們的論點是「教改把教學內容越改越簡單,還考怎麼差,當然是退步嘛」。但是就我所知,教改改的不只是內容,他改的還有方法、思維,是一個革命性的翻新。在不同的教學理念下教出來的學生,直接拿分數來比是有用喔?!

講一個我的感覺,就姑且不論建構式數學其實不適合每一個人。我相信如果現在能有一部分的孩子,可以成功的建構出一套十進位的數學概念的話,這些孩子在將來對於二進位、十六進位為底的數字,敏銳度絕對會比我們高。而這些學生,如果成了程式設計師的話,應該跟現在這些十進位人類有所不同吧。

繼續講更極端的例子,昨天我爸講到這部分的時候,他的說法是「我們高中的時候哪有什麼微分?」,我印象中我高一的時候好像就有講到極限了。如果人類對於學習數學的能力沒有大幅度的進步的話,現在要學的數學比我爸的時代多太多了,成績如果還能保持一樣好的話那才奇怪吧。

  • 學習多樣性

這其實是我最不滿的一點。每次聽到有人在說「我們以前放學就是回家唸書,哪像你們這樣四處玩、玩回家還上網,都不讀書」的時候,其實我都很想嗆他說「把讀書拿掉你還有什麼」。我們現在的生活複雜度比之前高太多了,舉個每天都會用到的例子,你知道學習用手機要花多少時間嗎?

更別提我們還要學怎麼用電腦、培養生活品味、塑造個人特色等等。講簡單點,我們需要的能力,不只是讀書、讀書、還有讀書。同樣的精力要分配給這麼多事情,如果說我們讀書的時間還要跟他們以前一樣長的話,我想只好用時間與精神屋了…

五個生活小故事的啟發

第一個故事發生在去年過年陪媽媽回娘家的時候,小孩們都在放寒假…
舅媽(有一個國一的女兒跟一個小一的兒子):這教改真是亂來,一綱多本讓我們家長多花錢買這麼多版本的教科書,怎麼可能減輕小孩的壓力?
我:為什麼要買這麼多課本?怎麼不多買點課外書呢?
舅媽:這麼多本課本讀都來不及了,哪有時間看課外書?更何況課外書又不會考。

有多少版本的教科書都不重要,綱只有一個,每個版本都會有,熟讀任何一版都會達到一個小學生應有的知識水準,說難聽一點,也就是應付考試。怕小孩知道的不夠多,花一樣的錢何不買一些好吃又好玩的課外讀物,而去買內容都一樣的各版本教科書呢?
小孩的壓力來源是真的是一綱多本嗎?

第二個故事的背景同第一個故事…
舅媽:這國小的寒假作業真是整死人了,說要小朋友做燈籠,最後還不是家長做。
大家:為什麼要幫弟弟做作業?怎麼不讓他自己做呢?
舅媽:他做的醜死了,那哪能交阿?最後還不是我做。怎麼現在學校不跟以前一樣發一本作業下來寫寫就好了,方便又可以溫習功課。

他才小一! For God’s sake!比比比!就不能讓他體驗做的過程就好嗎?

第三個故事發生在今年暑假去嬸嬸家作客的時候…
嬸嬸(有一個升國二的兒子):我們明天一早要去拉拉山玩,可是晚餐前得回來,你(指他兒子)要補習。
大家:這樣太趕了吧!難得暑假怎麼不多玩幾天?
嬸嬸:他要玩阿得再等兩年,等他考上高中了再去玩。你們知道嗎,他上次說他要考建中呢!

說的好像上了高中你就會放過他一樣。想當初我們也是被騙了十二年,好不容易上了久仰大名的大學,卻不知道沒有升學目標的生活該為何努力。
還有,我真的寧可他說他要當5566。

第四個故事背景同第三個故事…
嬸嬸:你知道嗎?他們(指他兒子及同學)一開學就要考上學期教的東西,而且要全校排名耶!所以暑假要用功點。

又是比比比!
我當然知道各國高中放完大假第一件事就是考試,我也經歷過,所以我知道這考試排名根本一點都不重要。不說你兒子遠大的未來好了,連你兒子兩年後的基測都不會受此影響。

第五個故事發生在我家車上,爸爸正說到他事業成功的朋友不爭氣的孩子們…
爸爸:讀這麼多書幹嘛?讀完大學還要讀研究所,根本就是不願意出來工作的草莓族嘛!研究所還念跟大學念的東西不同,最後找工作也找的跟念的書無關,幹嘛唸書嘛,早早出來工作好了。
我:你之前一直要我一定得出國念個研究所,那我也可以不念嗎?
爸爸:這…還是要念比較好啦…
我:那以前哥哥不想繼續唸書(其實他一直很不愛唸書),你有放過他嗎?
爸爸:…

親愛的爸爸,既然你已經看到了學業的成就其實只是人生的很小一部份,很多時候跟日後的發展沒什麼關係,甚至可能拖累整個未來,為什麼你還是這麼執著?

教改這麼亂怎麼改?就亂改啊…

【閱讀郝龍斌】單一版本教科書,怎麼做?

簡單的說,我反對這個政見。我認為,教改第一個要改的是家長、第二要改的是父母、第三個要改的是監護人。這三種人的心態不改,孩子的讀書壓力永遠不會減少。

郝龍斌的這項政見,簡單的說就是「回復北聯」。我認為他提出這條政見是看到了教改十年來,國中生們辛辛苦苦的讀遍所有版本教科書來準備考試,所以提出這個政見來解除「讀遍所有教科書」的壓力。但是這麼一來,孩子們讀書的壓力真的會減少嗎?

會才有鬼

對不起,請原諒我口出粗言,但是我真的沒辦法接受這麼簡單的思維。請問一下,一本書讀十個小時,跟十本書各讀一個小時,是哪一種情形的壓力比較大?當家長/父母/監護人這三者的死腦筋依然認為要把書讀得滾瓜爛熟、讀得倒背如流,才能夠在聯考得高分、才能夠上好的高中、才能夠上好的大學、才能夠上好的研究所…在他們的想法沒有進步的情況下,不管是一本課本、兩本課本、還是一百萬本課本,他們都會想盡辦法搾乾孩子們所有的時間,然後把這些時間通通放在課本上面。

老實說,我覺得我們的國中生都太會考試了。有人很會考國文、有人很會考理化,但是反應在具體的行為上,上網會用正確的中文的孩子有幾個,能夠察覺出這種鳥事情的不合理性的孩子又有幾個?我相信以國中生的程度而言,打字錯誤連篇絕對不是不會寫、三秒鐘要停下時速三百公里需要的加速度絕對也不是不會算,但是這些他們考試的能力不會反應在生活上,而是虛幻的一個分數而已。

我們的大腦很聰明,他會自動把不需要記得的東西,以難以想像的速度刪除掉,把寶貴的資源留給更有價值的東西。如果對大學新生無預警的再考一次聯考的內容的話,那個成績絕對會讓家長們跌破眼鏡。不過短短的三個月,高中三年所學,幾乎沒有在我們的腦袋中留下多少痕跡。

我認為,青春應該要浪費在更美好(或愚蠢)的事物上,而不該浪費在課本上。浪費在談戀愛、浪費在寫新詩寫散文、浪費在小說漫畫,做這些事情所留下的回憶,我不敢說會歷久彌新,但是在心裡留下的印象,絕對遠遠的比課本來得有價值。

要解除孩子們的壓力,繼續留在「不同方式的聯考」思考的話,只能改變孩子們的壓力的原因,並不能解決他們的壓力。怎麼沒有人提出個改革式自學班或是高品質技職教育之類的方案,這還比較有可能刺激到一部份家長/父母/監護人的死腦筋咧。

我個人是還蠻喜歡用這個辦法來刺激其他家長啦:「你下次考試考班上前十五名的話我就請你吃麥當勞。」讀書能讀到班上前1/3的話,應該就可以算是好成績了,沒有必要非得前三名之類的才獎勵孩子。

繼續閱讀:五個生活小故事的啟發

今天考試歷史…

科目名稱是「近代西方文明的脈動」,題目一共只有三題。

第一題「請簡單說明教會這部電影的內容」
這是一部在兩個國家的政治鬥爭之間,一群為了自己的生存權而奮鬥的小人物,壯烈犧牲的故事。(中略)所以這個故事告訴我們,不要找不懂戰術的傭兵來當指揮官,這樣子只會把原本有勝算的戰爭輸掉。

第二題「請試著說明你對歐洲向海外擴張的認識」
這是一段有關窮到死掉的歐洲人壓榨其他國家的自然資源繼而成為富有國度的歷史。(中略)這個故事告訴我們,要壓榨經濟地位比較低的國家,才可以避免經濟強國的貿易制裁。

第三題「何謂宗教改革及其帶來了什麼影響」
在長年的金錢與權力的腐敗下,千年老店的教廷終於失去了其崇高的地位,而馬丁路德領導群眾進行改革,終於寫出了一段全新的可歌可泣的歷史。(中略)…繼而導致了民族國家的產生,今日也才會有國父是不是中國人的爭辯。(中略)這個故事告訴我們,只要有心回應信徒的需求,即使是古老如教廷的保守勢力,一樣可以逐漸奪回原本失去的勢力。

…我真的在考卷上面寫了這樣的東西(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