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價值

我的黑五類歷史(續)

上次講了一些我的黑五類歷史,但是我發現我少了一個很重要的故事。雖然這個故事我已經講一百萬次了,但是不管是問哪一個時間軸的我,答案絕對不會選到「正確」的那一個。

那是國一的健康教育,有一次考試的題目大概是這樣:

當你心情不好的時候,你應該採取何種方法宣洩情緒:
A. 暴飲暴食
B. 去戶外運動
C. 躲在棉被裡痛哭
D. 撕紙洩恨

我當時選的是暴飲暴食,跟標準答案不一樣,所以就被扣分了。如果要我再選一次,我還是會先選C、後選D,永遠不會選到B去。於是我去找老師抗議,老師的回答是「心情不好的時候就算要吃東西,也不應該暴飲暴食。」

這就是我們的教育所要求的「正確答案」,不管多元價值、不論個別差異、不容許不同的思考方式。健康教育如此、國文英文如此、公民與道德也如此。

感謝郝市長,幾年後的小孩子很快又可以享受到至高無上的「正確答案」了。

「我不要上學」有什麼奇怪的

今天經過7-11的書架,看到這期的天下雜誌的封面故事是我不想上學 教改戰場下的百萬孩子兵,又在講孩子的教育。下面還有一段字,大意是說「教育應該是要打破階級,為什麼反而變成複製階級」之類的,我看了之後實在很不爽。

就是你們這些買天下的家長害的啦!

請容我再次重複一次,教改第一個要改的是家長、第二要改的是父母、第三個要改的是監護人。

我這麼說吧,有誰國中的時候從來沒有想過「我不要上學」的?有的話請一定要在樓下留言,我真的很有興趣想要認識這種乖孩子。

我國一的時候不想上課到,一到學校就準備上吐下瀉,這一切都要感謝我的導師。雖然國二轉了班,來自老師的壓力減少了,但是我還是照樣不想上學啊。國三就甭提了,我光晚自習大概就看了兩次金庸全集,電腦雜誌跟雜書都還沒算進去,誰會想上學?

這篇封面故事講到「多元入學並不是真正多元」云云,我承認這個制度或許設計的不夠好,還有很多改進空間,這些都沒錯。但是,是誰一定要進好學校才滿意的啊?!說來說去還是家長/父母/監護人滿腦子只有好成績→好學校→好工作→賺大錢,他們腦中才是真正沒有多元價值的人咧!

就我認識的國中、高中生而言,他們生長的年代比較有在強調多元價值,而他們真的也可以看到同學之間不同的優點。不管是有誰很會打球、有誰很會打電動、有誰很會畫畫,其實他們都很能彼此欣賞不同的優點。是誰逼這些孩子一定要在同一條量尺上面比較分勝負的?說來說去還是家長/父母/監護人嘛!

舉個例來說吧,我認識的一個小女生,她對自己的認同,絕對是社交名媛之類的。她也很幸運,媽媽雖然對她不在意功課的心態略有不滿,但是她的成績又不算太差,所以也難以多責備。結果她國中的時候是大姊頭,上了高中還是風雲人物,似乎過的還挺樂。問她功課如何,她只有說還過得去,不知道是不在意或是不願意多說。

別的不說,光是化妝跟搭配衣服的能力,她絕對比90%以上的大學生強。訓練這樣的能力不好嗎?考試不考,所以很多家長可能就會罵「有時間快去唸書啦」。然後呢?不管你是美術天才、是手工藝天才、是家政天才、是音樂天才、是電腦天才或是什麼鬼的都無所謂,很可能就此被埋沒,從此默默無名。

所以是誰的錯?

我知道這是錯綜複雜的結構性問題,但是總是得要想辦法打開一個突破口才行。而以我自己的經驗,我認為,如果能改變家長的心態的話,那不管是考聯考、基測、甚至免試入學,孩子都還會有時間探索自己的興趣、發覺自己的才華。這麼一來,我們講了這麼久的多元價值,才真正開始有意義。